11月21日,在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校新的七大专业群正式成立。相对于老的七大专业群,新成立的七大专业群都有智能赋能,标志着我校在教学改革上向新时代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我在北京汽车行指委的学习中了解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演进和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推动教育革新和转型的驱动力。以智能技术赋能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教科研转型,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也必然面临着角色重塑和能力提升的新挑战。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二级教授代才莉在我校的讲座中提到:“信息技术不会淘汰老师,但掌握信息技术的老师会代替不会信息技术的老师。”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学革新和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教师为胜任“人工智能+教育”引领者角色,应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的讲座、培训、会议及经验交流等活动,密切联系自己专业前沿技术,增强自己对人工智能技术价值的感知能力;应系统丰富储备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工作原理、技术背景和道德伦理、技术应用场景等跨学科领域知识,增强自己对人工智能知识调用和实际应用能力;应积极参加人工智能相关技能培训,并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智慧教室和一体机等智能教学设备,精选合适智能软件工具,创新教学方法,还可积极参与“微课大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提升自己技术应用水平,为教学赋能。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责任已经超越了传授知识本身,转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者,鼓励他们成为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个体,从“理论家”变成“实践者”。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情差异和专业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我们必须摈弃面向所有学生千篇一律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使用固有的程序化工作模式,需要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敏锐洞察学生心理和学习需求变化,依据不同学生基础情况和学习能力差异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智慧,调整教学策略和沟通技巧,因生施教、因学定教,指导学生从信息庞大的网络资源中自主辨识和筛选内容补充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活动的唯一主导者,而是与人工智能共同作为教育过程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教、学、评、辅等多个重要环节。
现在的“Z时代”大学生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往往比教师更早地接触并频繁使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有的甚至比教师更早运用ChatGPT或文心一言等完成论文的写作。他们面对人工智能内置丰富的算法和功能不再陌生、抵触,但对智能机器“冰冷”的数据呈现和直白的信息反馈往往难以接受,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循循善诱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高尚品德养成,需要教师扮演学生“方法提供者”“思维引导者”“心理倾诉者”“情感守护者”等“授之以渔”重要角色参与多元互动,进行人机协同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在一些具体、真实的细节中,还是缺少人的感知力和灵性。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使得其难以被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学会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